食品回收新闻

国外专门机构对上海过期食品处理的启示

来源:上海过期食品处理      2018/12/8 16:17:55      点击: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
随着社会和政府对食品安全越来越重视,对食品的生产和销售的环节把关越来越严。但是有一个问题非常值得我们重视,就是生产企业和销售企业他们对即将过期或者已经过期的食品如何处理?
这个问题变得非常突出,离我们最近的就是保质期里的秘密,实在太多了,保质期和保存期如何区分,过了保质期的食品真的就不能吃了吗?
保质期的真正含义,并不是食品包装上写的那么好理解,但是也不要把这个事夸大,说吃了过期食品会怎么怎么滴,不得了之类的。
保质期:上面会表明在什么时间之前饮用/食用最佳,或者最好在什么时间之前食用,一旦过了这个时间它的口感、口味就难以保证,没有那么好吃了,但是他没坏,还能吃。
保存期:就是超过上面标注的时间,这个食品就已经坏掉,不能吃了,也就是食品的最终食用日期。
保质期保的是食品的口感、口味等等,而保存期保的是真真正正食品的好坏,是否能食用,过了保存期的食物绝对不能吃。
保质期里有很多说法,比方说上边写的保质期,但是它有附加条件,比如要零下几度,零上几度之类的。但是你买的时候你会发现,这个食品当时展示的地方根本就没达到上边所说的温度。到超市买羊肉卷,牛肉卷丸子之类的,都是装在一个大的冷藏柜里边,而且口还是敞开着的,那温度能达到食品表明的温度吗?从运输到销售的过程中很难保证这个温度,那么就不能相信包装上的保质期。
乳制品一般保质期是5天,肉熟食类一般也就2-3天,要是面包寿司之类的就得当天卖,第二天就坏了。国家对保质期限的公示有规定,比如保质期一年的食品,临到保质期45天就定义为临界食品,以此类推保质期半年或三个月的临期就短一点。临界食品是必须要单独分类出来,并且要说明的,就是提醒顾客,这个食品快到保质期了,但是现实生活中我们在超市里几乎没有看到这类食品的公示。好多的商场都是放在显眼的地方当做促销商品使用,买一赠一之类的,一般老太太中招的最多。
比如酸奶,很多时候你会看到两盒或者两瓶绑在一块卖的,其中一瓶是新鲜的,而另一瓶就是快到期的,但也不排除新产品为打开市场做促销的。你买了快过期的东西,去找商家的时候人家还振振有词,“要不是快过期了,能这么便宜吗”,这就算吃了哑巴亏了,稍不注意多放两天就坏了。而且这类商品放的非常显眼,很容易就能让你看见,而且取拿还不费劲。
有经验的朋友去超市购物,从来不拿明面上的东西,都是掏最里边的或者拿最上边的。
上边所说的处理临界食品的方法是最常见的,也情有可原,毕竟没过期,手段虽然不怎么光明正大,但也没犯法。
但是有些商家在包装袋上边做文章,一种是处理临界食品,一种是处理已经过期了的食品。临界食品快过期了,改个保质期继续卖,这种消息相信大家或多或少都听说过。我影响最深的就是听说包子卖不完,第二天绞成馅再包包子继续卖,这种就是欺诈消费者。
最可恶的就是处理已经过期的食品,有些诚心让你看不清楚保质期,把保质期印在包装皱皱巴巴的地方,说没有吧,有,看吧又看不清到底写的啥。有些瓶子上的保质期,明明瓶子是透明的,保质期也给你打印成透明的,不仔细看还发现不了,为啥说老年人中招的多,眼镜视力差啊,再加上商家故意刁难......。修改保质期的就更加可恶了,有专门的打码机,价格很便宜,而且还附送喷液(把原先的字迹涂掉)。
超市里包装上字迹暗淡、发乌、简陋、不规则的一般都是假的,有些你使劲用指甲蹭两下都能掉。大厂家为了防止别人篡改日期,很多都是烫金打保质期,用黑墨打印的往往就是一些小企业。在买食品的时候一定要注意看保质期字样是不是很清晰,如果发现有可疑的,自己无法确认的,还是不要买的好。
带包装的还好防一点,最难防的就是散装食品,这些东西无商标、无包装、生产日期随意打印。常见的就是超市里的凉菜,卤煮之类的,根本没有打保质期,一问绝对回答是当天的,尤其是油炸的,第二天回个锅根本就吃不出来。
曾经有个记者做过一个暗访,买了一盒超市的鸡胗,日期标的是当天的日期,买回去之后拿小剪刀在鸡胗上面剪了三个口,然后再回到超市把这个鸡胗放了回去。结果第二天再去买的时候鸡胗都是新的日期,是当天的,不巧买了一盒回去,就发现是自己昨天做记号的那个。

超市这是在干嘛?就算没过期,日期重新打印,东西重新包装继续卖!大家一定要特别注意散装食品,要买首先自己得做好心理准备,要是买回去最好自己能回锅的回锅,能加工的加工一下,别直接下嘴。
这些都是销售方面做的手脚,有些生产厂家也这么搞,曾经南京冠生园月饼事件,拿旧的月饼馅做月饼,有人买回去没两天就吃出味儿来了。好多超市的东西过期了或者没卖出去都是可以退给厂家的,这已经不是秘密了,他们拿回去都倒掉了?还有个例子就是有些临界奶粉被回收回去后做糕点,做冰激凌之类的,
最合理的销售现象就是在火车上的盒饭,刚开始卖的贵,往后越来越便宜,这很明显,就是食物的新鲜程度和存放时间决定的,顾客买之前心里很清楚。
在国外有机构专门上门回收过了保质期,或者临到保质期的食品(不是过保存期的),收回去后做慈善,给买不起这些食品的家庭,还有流浪汉。这使得生产厂家和销售商的利益避免受损,同时还防止食品安全问题的发生。为什么我们都爱纸上谈兵,道德绑架之类的,而不去干实事,没有一个机构替生产厂家和销售商考虑考虑,他们没想靠把过期食品卖出去挣钱,而是过期食品销毁不仅费钱,还费时,再说浪费也可惜啊,“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食品安全方面有关部门是不是应该做出正确的引导,或者委托事业单位,委托社会,而不是天天查来查去。我记得有一年西瓜大丰收,但是卖不出去,有家企业知道后,领导带头,鼓励自己企业的员工去买这个瓜农的西瓜,这就是很好的例子嘛,总比报纸报道西瓜卖不出去砸烂倒掉,荔枝当街踩烂的新闻更加实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