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回收新闻

从国外超市看上海过期食品处理

来源:上海过期食品处理      2018/12/8 15:54:34      点击:
超市里有一个关于过期食物的通用规则是:如果无论怎么处理都不可食用,就丢掉。剩下的那些,会被超市想方设法利用起来。而那些发生在过期食物上的“进化”是惊人的,在此要注意区别一些与食物日期相关联的词汇,它们分别是“销售日期”、“最佳日起”和“过期日期”。
超市分门别类地处理过期食品的做法:
▌1.烘焙类:
不再新鲜的烘焙食物大部分捐给当地的食物银行,然后分发给当地的非营利机构。每天早晨,装满了隔夜的松饼、甜甜圈和面包的购物车就会被送到后门,每天上午会有卡车来运走。
▌2.肉类和海鲜:
超市工作人员会一直检测刚刚超过出售日期的冷冻肉,然后捐给当地的慈善厨房。不过这同样只是刚刚开始,可能发生了几件事又把这个措施打回“冷宫”。最严重的问题一直都是安全问题。因为冷冻制品并不等于100%安全。在产品到达超市前,可追踪是至关重要的问题;但从超市到捐赠处的这段过程,保持可追踪在经济上是不可行的。
▌3.杂货和乳制品:
坏消息是, 同肉类和海鲜一样,多数冷冻过期的乳制品也不能被捐赠。而好消息是,只有极少数会被扔掉。超长的保质期、较大的货品需求量,以及适当的调配保证了乳制品销量。而真正被丢掉的乳制品,是那些已经坏到无论如何都不能食用的。
▌4.其他食品则送去食物银行:
规模小的超市会直接捐掉;大超市里所有过期食品都被打包送往总部,总部那边会根据超市分店所在社区平均分配。额外的运输费用看似浪费,不过据猜测总部是打算记录下所有的捐赠以备减税。

看国外超市如何处理过期食品
▌加拿大超市每天清理过期食品
据了解,把即将过期的食物减价出售或捐给慈善机构,把已过期的食品销毁是商家的惯常做法。在加拿大,几乎所有的超市都会在晚上结业前的2—3个小时内,把当天或是第二天必须卖完的食物以非常低的价格卖掉。那些即使打折后仍未卖完的食品就被当成垃圾处理了。如果因极个别疏漏,没有及时把过期食品下架,一旦被发现或收到顾客的投诉,他们会马上将这些漏网之鱼处理掉,确保消费者的利益和自己的声誉。
▌英国:过了最佳食用期就得打折
每晚赶在超市下班前,购买既便宜又绝对安全的快过期食品,是很多英国人的做法。人们的信赖主要源于英国在食品安全上的严格规定和监管,若销售方不遵守法规,一旦查出将会面临被民众起诉和巨额罚款的危险。
▌日本:过期食物做成有机肥料
日本人离不开便利店,24小时营业的便利店遍布大街小巷。食品架上,通常摆着便当、面包、饭团、三明治等保质期只有1—2天的食品,为保证新鲜,店主会在距保质时间几个小时前就丢弃。据悉,日本每天有几十吨食品垃圾产生。
那么日本便利店是如何处理这些下架食品的呢?总体上来说,日本便利店将下架食品都做成了肥料和饲料,从而形成一个循环再生系统。
▌德美:快过期食品用作慈善
即将过期和过期的食品,不少人都会丢弃。殊不知,在德国和美国,这些食物都会变废为宝。
在德国,近年来随着生物发电再生能源发电市场的发展,就连被倒掉的食品垃圾也被用来发电。德国联邦食品回收协会就有80家回收食品中型公司,他们利用这些食物垃圾发酵后产生的沼气来发电发热。上门回收处理餐饮业泔水的瑞食品公司,每年处理25万吨食品垃圾,发电5400万度,可供2.5万个家庭用电。发电后剩下的生物燃油,既环保又可赢利。联邦食品回收协会对记者说,利用过期食品,德国每年节省至少200亿欧元。
在德国和美国,即将过期的食品常被用于慈善事业。“救济餐桌”是德国一家拥有800家分支机构的公益组织,仅柏林市内就有13家。据悉,德国有七十万人定期到救济餐桌用餐和领取食品,通常都是免费,也有的要求用餐者支付一欧元或者五十欧分的象征性费用。储存食品的场所由厂房翻修改造,配有运货车和冷库。司机每天早上八点开车出门,沿固定路线从超市、面包房、旅馆收集食品。
在美国,几乎每家超市每天都会拿出即将过期的食物捐献给穷人。美国农业部开展了多项食品和营养免费资助项目,提供的食品大多来自企业捐助。项目分类非常细致:如“紧急食品帮助计划”给生活困难的人提供最基本的食物,诸如面包、饮料、奶酪,此外还有专门针对老人和儿童的计划。
▌新西兰:查出过期食物关店整改
新西兰对涉及千家万户健康的食品卫生问题高度重视,对食品安全控制得非常严格。一般餐饮或超市会派出检查人员定期上门检查食物情况及整个店的卫生情况。
如果几次检查发现店里有过期食物,就会被要求关店整改。如果顾客在餐馆里发现不卫生的食品,可以投诉。食品质量安全管理局的会立即派人到店面检查,并责令尽快整改。
在一系列食品安全事件中,过期食品换个标签继续售卖的做法,虽不会对健康产生重大危害,但它暴露出来的国家监管薄弱、无良企业利益至上的问题却值得我们重视与反思。反观国外,他们之所以能做到对过期食品的严格监管,除了有一整套有法可依、违法必究的程序保障外,所有企业都本着“健康至上”的原则,在保障体系里“按常规出牌”。